校企合作 | ||||||||
|
||||||||
适应文化产业需求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走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伴随着常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与常州经济飞速发展不相对称。从常州的现状分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稀缺。人才稀缺解决的方式无外乎两种:其一是通过高薪与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其二就是通过自身造血功能,培养本土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后者更有利于人才的集聚与稳定。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作为省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五年制高职学校,在繁荣地方文化、服务社会经济方面具有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学校根据常州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在办学思路拓展、主动对接市场、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拓宽办学思路,主动对接文化产业 随着我市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华恐龙园、天宁宝塔、春秋古淹城、常州文化城、华夏工艺美术博览园、常州大剧院、亚细亚黄金海岸演艺大舞台、体育会展中心、江苏环球数字体验园、常州动画产业园区、现代传媒中心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开发,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体验、娱乐演艺、艺术展览等方面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因而,文化产业强首先必须是文化人才强。 近年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对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市场、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与周密论证,分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个性与共性、现状与未来,形成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2009年,学校主动对接市场,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在与企业的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文化创意企业和旅游企业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巨大,并先后与江苏环球数字体验园有限公司和江苏天目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动漫嬉戏谷创意文化主题园特点和旅游与文化融合的要求,结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表演艺术和主持播音等专业特色,推出订单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具有艺术专业技能的旅游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当年招收表演艺术(演艺表演与演艺管理)及主持与播音(导游兼主持)两大专业新生90名。2010年,学校继续拓展合作产业行业,先后与参天地产机构、北京保利集团、浙江黄金海岸集团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校企双方本着互惠共赢、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职教办学、共同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等多元多层次的合作。合作办学坚持以服务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将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打造出最具企业“归属感”和“忠诚度”的核心员工,成为企业事业发展的复合型“中坚力量”。目前,学校高职一二年级中已经有40%的班级实现了订单式培养,这些班级的学生进校之后就与学校、企业签订了培养与就业协议,真正解决了家庭和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二、创新合作模式,有效融通校企文化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办学的老话题,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合作走向深入,让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专业文化有效融通。在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让企业直接参与招生面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配备、设备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实践性教学、阶段考核及学生奖惩等环节,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将特色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把企业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企业对员工发展的优良理念与规范、要求贯穿于全过程,落实到课程中,使未来的人才打上鲜明的“企业”和“市场”的烙印。同时,积极导入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建立班级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除了订单式培养,学校还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2007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学校成功引进香港数码中天国际娱乐有限公司,2009年,校企双方在校园内共同投资建成了太阳动漫实训中心,将企业实景和企业文化完全植入校园,淡化课堂和工作室、教学与生产的界限,让企业老板也是老师、让学员也是职员,融教学、实习、制作、市场推广于一体,满足了学校育人、企业用人的需要。3年来,已经培养学生100余名,完成200集动画片和20多部FIASH短片的制作,《可怜熊》和《功夫小旋风》即将投入市场,该实训中心被专家赞为“职业艺术教育校企合作的典范”,在省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实践证明,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校企生互动这样一个和谐而富有新时代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中,文化的融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积极调动了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人才培养意识,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就业企业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从开始就建立完善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为学校的专业拓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质量对口就业等提供了可靠保障,为教师了解产业行业特点、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和造就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机会。 三、坚持“双能”目标,培养“三创”特色人才 在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学校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文化产业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主动应对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文化人才需求的新变化,面向“十二五”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艺术类人才应具备专业工具性应用技能和人文内涵性可拓展技能的“双能”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全面对接服务文化产事业发展,建设以“美文化”为核心,凸显“创新创意创造”为特征的“虚拟文化创意产业谷”,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个独具行业特质、艺术职教特性和创意文化魅力的特色文化人才高地。 近年来,学校秉承“崇艺、尚美”的校风,积极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切实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具有“三创”意识和能力的文化产业急需人才。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和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完善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美”为核心和主线,逐步构建建筑美、环境美、专业美、制度美、活动美、生活美的校园文化,让学校融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为一体,让师生在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得到肯定和满足,从而达到一种“物与我俱,物使我高”的和谐境界。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意创造能力,学校全面整合和开发活动资源,系统构建具有常艺特色的活动平台,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活动构建的时间跨度为一个年度和五年(对一个班级来说),活动类型包括参观学习、主题教育、专题培训、专业展示、技能比赛、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素质拓展、专业观摩、文体活动、创意评比、社团活动等,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三创”意识和能力。学校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班级、系部、学校、市、省、全国等六级专业技能展示平台。在近两年的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有20多位师生在全国、国际上获奖,有60多位师生在全省各类比赛中获奖,师生参赛的得牌率达78%,成绩位列全省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榜首。在2009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和全省第三届艺术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师生分别取得了7金4银8铜和3金3银2铜的好成绩。在2010年全国职业技能比赛中,我校服装专业黄怡甜更是勇夺一等奖的第一名,为江苏省职业教育争得了荣誉,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表彰为职业技能比赛先进单位。 随着办学特色的逐步形成,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近年来,报考该校的学生数呈快速上升趋势,新生录取分数线高于全省最低控制线60分左右,居同类艺术学校前列。良好的办学声誉吸引了省内外的家长和学生来校参观,安徽蚌埠、马鞍山、河南洛阳、张家港、苏州等地的家长和艺术培训中心都派专人前来学校考察,并不断输送优秀艺术专业学生,外省市优质生源的注入为学校生源结构的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常州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积聚了更为广阔的人才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