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Specialty construction

欲成器者 人文先行
日期:2014-04-29 浏览次数: 作者: 字号:[ ]

——践行在常高艺“三创双能”的道路上

2014年4月22日,从江苏省文化厅传来喜讯: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参赛的五名学生在省艺术类学校作文和朗诵比赛中摘金夺银,获得了团体冠军的好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可谓是独占鳌头,令人称羡。无独有偶,去年外研社举办的常州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的两名学生与来自常州各大院校的大学精英们同场比拼,获得了两个铜奖。两位同学娴熟流利的口语才能让在座的评委们感到惊奇,不敢相信她们是并且是来自一所艺术类职业学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如果说早些年常高艺的学生只能在专业领域的技能大赛上纵横捭阖的话,而如今我们的学生一专多能,在各个领域中都能一展长才,结出累累硕果。鲜美的果实往往离不开沃土的滋养。长期工作在艺术教育界的高慰校长对艺术人才培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如果创造力的高低是决定了能走多远的话﹐那么人文素养的厚薄则决定了能飞得多高﹐决定了你是一名‘艺匠’还是一名‘德艺双馨艺术家’的根本所在。”先进的理念带来了机遇和发展,“三创双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多方论证下应运而生,再次确定了人文内涵性拓展技能的重要地位,为学校文化课的课改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新的模式引领下,文化课开始重新审视自我,逐渐跳脱出“囿于一隅”的尴尬,碰擦出新的火花。

教师:蹲下身子看学生

上课铃声还未响起,教室早已安静下来。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走上了讲台,抖了抖手中的“备课笔记”,略显腼腆地向所有同学送去一个眼神,仿佛在说:“讲得不好,请大家包涵!”

上课铃声响起的同时,一声响亮却带稚气的“上课”打破了教室原有的宁静,换来了所有同学们热烈的回应:“老师好!”似乎对于“小老师”的出现他们早习以为常。

这是在13工美班一堂语文常规课上看到的最真实一幕。我们不禁会好奇老师去了哪?仔细一瞧,老师早已在学生座位上入座,与同学们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举手回答。

站在讲台上的是我们最熟悉的同学,坐在我们身边的却是我们的老师。师生间那堵隔绝已久的 “柏林墙”轰然倒坍,角色互换赢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蹲下身子,我们看到了学生世界的另外一番美景。尽管孩子们在表达上还不够准确、生动,在理解上还是有些肤浅、不成熟,但我们惊喜地发现:一旦放开,他们不但乐于表达,而且思维活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吗?这种在平等、民主气氛里,主动获得的能力更加实在,更加有效!

课堂:人文精神的西学东渐

“新奇”、“好玩”、“喜欢”是所有上过蒋梦超老师英语课的学生评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语。这位从大洋彼岸留学归来的英语老师,不仅给同学带来了最标准的美式发音,还把西方人文精神的精髓融入常高艺的英语课堂。

2013年常高艺教学开放日,所有听课老师齐聚一堂。大家围绕着一堂特殊的英语课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听不到老师声音的课堂会是有效的课堂吗?答案是肯定的。

英语上,蒋老师穿梭在各个小组间,收集着各组完成的任务单,分发着下个任务单,偶尔低下头小声的应对着某个小组的提问。小组里同学们或讨论着,或埋头疾书着。看着黑板上各个小组的进度条,小组间你追我赶的气氛更加浓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让整个班级弥漫着知识的馨香。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沉默些,学生就能多展示些。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也是西方人文精神“一切从人出发”的呼唤。

课程:所需即所学

时间依然是2013年,一场特殊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在常高艺13级新生中正式启动。以天为教室,以地为课座椅,没有了枯燥的理论,没有了满黑板的笔记,新生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又一个游戏。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给予了新生们一场团队精神的洗礼,使他们体会到了和谐共赢的深意。

素质拓展训练隶属于学校公共课程心理课的子课程,是文化课走近学生、整合资源、创新课程的一次成功尝试。对于一个刚刚踏进职业学校的新生来说,这样的特色课程如同一场及时雨,浇熄了因课程设置、学习环境剧变所带来的焦躁情绪,化解了新生入学阶段的种种难题。正所谓小课程大作用,这样的创新课程也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文化课堂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想在艺术的碧海蓝天下一飞冲天,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乃学生成才起飞的一双翅膀,缺一不可。常高艺文化课程紧抓我校大力实施“三创双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契机,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实验课改,助推学生的可持续成长,培养更有人文气质的学生。

(公共基础部吴倩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