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无限可能——参观三木健“APPLE+”上海首展感受
日期:2017-12-04 浏览次数: 作者:周婧 字号:[ ]

2017年11月29日,艺术设计系周婧、刘洪艳、霍天明老师带领16国际、14平面、16平面同学赴上海当代艺术馆参观了日本设计大师三木健的“APPLE+”上海首展。

三木健现为大阪艺术大学设计学部教授,也是2016年龟仓雄策奖得主。在日本平面设计界,这一以日本当代设计开山鼻祖龟仓雄策命名的最高奖,在过去19年间共授予了17人,名单中有“无印良品之父”田中一光、执掌优衣库的“设计武士”佐藤可士和、手绘了一辈子的“线条魔法师”永井一正与早在1958年就预言了“设计师可以不用笔来作画”的电脑设计派老宗师胜井三雄等,几乎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史的缩影。去年,三木健凭借一幅展示视错觉的“APPLE+”海报获奖,但和之前的得主不同,海报背后有一套完整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教育体系,通过世人皆知的“苹果”这一载体,展示设计的乐趣与奥妙。

 

 为什么是苹果?三木健曾介绍,一次吃早餐,他在咀嚼苹果时,忽然意识到这个日常食物与生活的高度关联性,随即便对“苹果”进行了延展性学习。“举几个例子,培育苹果的土壤和水质是什么?温室效应下苹果的生存环境如何?苹果是怎样流通到市场上的?一旦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所有与其有关的东西都会涌现出来。对于苹果的学习,便是这样一个分解、重组、再延伸的过程。”三木健成为唯一一个研究苹果本身的设计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他通过对苹果的结构与观察,重新思索设计,总结了一套以苹果为观察和表现对象的设计学习法。

展厅一楼,8000种苹果表皮的色谱组成“苹果地坪”,上面摆放着14个展柜,每个展柜围绕“苹果”这一对象物,通过设计思维中的14个概念来激发创造力,如分解、长度、面积、颜色、涂鸦、联想游戏、拟声词、一笔画等。“分解”展柜,展出亚克力中的苹果籽和放大镜下的苹果籽,鼓励参观者通过观察,去感知同一种东西的不同“感觉”。“涂鸦”展柜的目的是探索形状的意义,在这里,苹果皮成为创作的素材。参与者可以利用颜色、大小、长短不一的苹果皮进行涂鸦,以“苹果”的形状为起点虽然看起来像毫无计划性的行为,但实际上和在一张白纸上随意涂鸦不同,参与者可以开展与“对象”的沟通,探索形状的关联,想象其故事性。李应介绍,每一个展柜实际上对应三木健在大阪艺术大学设计学部的一堂课,“在只能用苹果这一个限定的范围内,告诉我们设计可以做什么。”

展厅中也展出了三木健利用苹果籽设计的字母“E”、获奖后设的“龟”“仓”“雄”“策”字样以及多幅“视错觉”的苹果图。对于三木健而言,设计的切入口始终是观察与理解。

沿着三木健的苹果一笔画走到二楼展厅,可以欣赏到设计师近四十年设计历程的多样代表作品。如为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所做的“达尔文计划”项目,三木健以达尔文著作《物种起源》为题材,以一根线串联起各种生物,一笔画的卡片起始固定,中间部分读者们可以发挥想象力自行组合。他也为京都一家巧克力专卖店设计了365天不同的巧克力包装,包装上融入京都的风俗人情,符号简练却意蕴深长。


对三木健而言,清晰的理念是设计的根源。他曾把设计比喻为怀孕,因为设计是一个概念的孕育、生产之后再培养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投入社会才有生命力,有延续性,是他所追求的“不易流行”(易懂、易用、不为时光所更替)。而苹果,则是开启“察觉认知”的钥匙。


用策展人李应的话来形容,常见的设计展展示设计的终端与成品,“APPLE+”却旨在还原从理解、观察、想象、分解、编辑到可视化的设计过程,探讨“学习方式的设计”以及“设计的学习方式”。

展览的思想性、内容性与视觉、工艺完美结合,300多种丰富的苹果艺术创作,8000种提取自苹果的壮丽色谱地坪,充满趣味的设计巧思,无不令观众们惊奇不已。在“APPLE+”中,观众通过苹果这一媒介走近设计,并洞悉设计的本质——传递信息、明确功能、解决问题;通过设计,观众更能获得启发,破除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思维桎梏,通过观察认知世界,通过认知感知世界,通过思考邂逅灵感,从而得以在纷繁的信息社会中找回本心。在当前,这一展览将学术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无疑有益于创新思维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