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觉醒到实践突围的进阶——常艺青教领军站6月主题活动 | ||||||||
|
||||||||
科学立骨,研究立脉。为助力青年教师明确教育科研方向,提升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能力,系统激发青教领军站的科研活力,6月17日下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青教领军站6月主题活动如期而至。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教授,以《职业教育研究方法》为题,从研究的觉醒、职业教育的研究思路、文献研究三个方面,为老师们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科研盛宴。 破题之思:本质的觉醒 臧教授提炼了做什么和研究什么的问题,随机提问了朱杰、陈科、刘爽三位教师,并剖析了三位老师的回答,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研究,始于对现实问题的“痛感”,但成于对研究方法的“敬畏”。在这个充斥着经验判断与情绪化讨论的命题里,我们要开启理性思辨的思维,用数据代替感觉,用科学研究的范式,去破局,去蜕变,去融慧。 随后臧教授以“观点+数据”为镜,强调研究本质的五个追问: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需要从哪些方面论证你的观点?你需要从哪里获得支撑你观点的支撑?你的观点中哪些基于数据,哪些基于想象?你的观点被否定了,该怎么办?层层深入的催生了研究本质的内在觉醒。 思路之钥:路径的进阶 在职业教育的原野上,研究如同犁铧划开的第一道辙痕,既需深谙土地的肌理,更要承载耕者的思想厚度。臧教授通过《中职旅游专业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为实操案例,要求我们进一步追问:观点、逻辑与事实,这便是职业研基本思路的三个要素:一个鲜明的观点、逻辑的证明、强有力的事实。 随后,他以“儿童5岁前入幼儿园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现状研究为切口,从《儿童过早入园的不良影响》到《儿童入园年龄対其行为表现的影响》再到《儿童入园年龄对后继阅读能力及情感成熟度的影响》的关系型研究的转变,让青年教师明晰自己的研究问题,以“小切口”进入“大问题”,从情绪宣泄到描述性研究再到解释性研究,不断量化,不断可操作化,用数据构建起坚实的论证基石,让事实为我们的研究发声,不断进阶,如此才能在职业教育中找到自己的科研坐标。 文献之慧:表达的星光 文献研究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价值不在于罗列前人成果,而在于在别人的终点处标出自己的起点。针对此,臧教授鼓励大家多读、广读、精读专业书籍,造阅读中构建鲜活的知识积累,在阅读中深入思考。 他通过对三篇研究综述的解析,指出了目前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不聚焦研究题目、不注重文献支撑、偷换概念、研究综述和实践结果混淆等问题,他提出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一部分人的观点、对这些观点的综述、我们的观点、支撑我们的观点等六个文献研究的表达要点,这就意味着,青年教师需构建“已有研究——研究空白——本研究坐标”的三维学术表达。 本次融合理论阐释、案例剖析和实操指导的专题讲座,令青教站的教师们从内在明晰、架构、完善自己的研究哲学,不仅廓清了研究范式的转变,掌握了具体的研究思路,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老师们的内生动力。学校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搭建平台,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在科研中,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在数据中见人、在文献中见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一寸寸照亮职教未来。 (教育科研处 文/汤先红 图/施天颖 审核/邓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