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耕耘与收获之间:教学科研的共生之美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专题培训
日期:2025-04-28 文章来源:教育科研处 浏览次数: 作者:汤先红 字号:[ ]

科研为骨、艺术为魂、教育为脉。为系统推进教学科研成果培育工程,助力职业教育教学高质量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提升,4月25日下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艺美讲堂”第六期如约而至,学校首次“教学成果奖申报”专题培训在阶梯教室拉开帷幕,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马欣悦博士,以《教学成果奖申报书的撰写技巧》为题,从教学奖果奖的含义、选题以及申报书的撰写三个方面,为老师们带来了教学科研在耕耘与收获之间的共生之美。

剖本质:含义、特点与生成

讲座伊始,马博士围绕教学成果奖,从含义、特点、内容范围、评审要求四个方面进行细化阐述,她认为教学成果奖,是对职业教育实践系统性变革的深度梳理与价值确认,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成果往往萌芽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痛点”——那些让学生眼神黯淡的课堂瞬间,那些反复讲解仍收效甚微的教学难点,那些在标准化评价体系下被遮蔽的个性光芒。她鼓励教师要做日常教学实际的有心人,从实践性和可检验性、先进性和可推广性、效益性和外溢效应三个特点层面,不断探索、创新,让教育的智慧得以传承与发扬。通透的剖析,让老师们深刻认识到教学成果奖并非遥不可及的荣誉,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的必然收获,激发了大家对教学科研的热情与信心。

析选题:站位、热点与难点

在选题方面,马博士以翔实的数据,结合丰富的案例,为老师们拨开了迷雾。她强调,选题是教学成果奖的灵魂,好的选题源于对教学实践的深入观察与思考。它可以是对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也可以是教学改革的独特路径;专业(群)建设的深度实践等等,她强调选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注重政治站位,紧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一定要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这让老师们明白,教学成果的选题要用心去发现,要具备三种眼光:向下看的踏实,发现教育现场的真实需求;向内看的勇气,反思自身教学的认知盲区;向前看的远见,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要用智慧去发掘,才能培育和打造出优秀的教学成果。

精加工:翔实、提纯与升华

申报书的撰写是教学成果奖申报的关键环节,也是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地方。针对申报书的框架结构、内容表述、材料支撑等方面,马博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她指出,申报书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成果的背景、目标、过程、成效以及创新点。在内容表述上,要注重真实数据的运用和生动案例的支撑,让成果更加立体、真实、可信。同时,还要突出成果的独特价值与推广意义,让评委一眼就能看到成果的闪光点。申报书的撰写,实质上是教育思考的“精加工”过程,是教育理念的提纯与升华,它需要老师们用理性思维去梳理教学智慧,并完成这场与教育本质的深度对话。

重实践:叩问、完善与期盼

首次教学成果奖的培训,不仅仅是一次提灯引路的技术指导,更是一次教育工作者对自我耕耘路的深切叩问。当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我们如何在耕耘与收获之间,找到那个既能承载教育理想又能落地实践的关键支点?培训最后,史冲副校长以三句话——通识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九个字的点评和总结,为老师们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他认为:这场知识的盛宴,是学校教育科研处团队精准把脉了学校的发展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的迫切需求而设计策划的,也的确符合教学团队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共同内在需求,面对未来的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倒逼,他对全体教师在教学成果培育方面提出要求:老师们要多学习、多实践和多积累。当老师们以申报为契机,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时,答案或许就隐藏在这些教学成果培育过程的生命轨迹里。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成果申报工作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基于此,学校为老师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助力,从讲座筹备、邀请业内资深专家指导,到后期为老师们提供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等支持,再到教科研制度的完善,这一系列举措,饱含着学校对教育教学“生长力”的渴望与期盼!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过程更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次深度历练。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老师们定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技之境,掌握更多的数智技术;构建自己的艺之境,形成个性化的研究风格;形塑自己的道之境,建立通透的教育哲学观,让更多的教学成果成为常艺热土中的共生美学,在耕耘与收获之间,孕育成生生不息的种子,持续滋养丰盈的育人沃野!

教育科研处 文/汤先红 图/施天颖 审核/邓丽萍、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