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徽州|马头墙下听古村落营建心语 | ||||||||
|
||||||||
4月25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系学子持续开展研学活动。在屏山村研学基地的国学讲堂上,徽州文化的民俗专家汪瑞华老师以“一方水土一方居”为主线,通过对比徽州民居与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的营造智慧,层层剖析地理环境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关系。当课程聚焦徽州本土时,屏山、宏村、西递三大古村落生动诠释了“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六字真经。 在解析建筑形制后,汪老师将课堂引入微观世界。木雕的祥云瑞兽、砖雕的戏曲典故、石雕的吉庆纹样,三雕技艺不仅是审美载体,更是先民将生活理想镌刻于梁枋的密码本。学生们恍然大悟:“每片黛瓦都是地理坐标,每道马头墙都在丈量天人距离!” 宏村探秘:世界遗产的活态课堂 次日,当师生们穿过屏山蜿蜒的山道踏入宏村,理论顿时化作可触可感的现实。这座“牛形村落”以水圳为肠、月沼为胃、南湖为肚,将动物仿生学融入人居环境设计。学生们沿九曲十弯的水圳溯源,惊叹于明代女建筑师胡重娘用一泓活水贯通的建筑智慧:既满足生活所需,又暗合风水要义,更成就“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的诗意栖居。 在承志堂雕梁画栋间,国学讲堂中的“三雕理论”得到立体印证。中门“百子闹元宵”仍在喧腾,前厅横梁“唐肃宗宴客图”永远定格在举杯瞬间,那些被岁月包浆的雕刻语言,让书本知识变得温热可触。 写生觉醒:从笔墨技法到文化共鸣 无论是村落里,亦或是教室内,学生们年轻的手将课堂所得转化为视觉叙事:南湖春晓的涟漪里荡漾着堪舆智慧,承志堂的冬瓜梁上栖息着雕刻哲学,而蜿蜒的青石板路,俨然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链。正如陈心怿老师在辅导时所说:“当你们开始用建筑语言思考构图时,写生就不再是摹形,而是寻根”。 暮色降临,屏山村研学基地的宿舍里,艺术设计系学子们仍沉浸在创作中。画板与星空对语,松烟墨香仍在宿舍萦绕——有人以速写捕捉梁枋的韵律,有人用水彩解构马头墙的几何,腕底游走的不仅是颜料,更是对木建筑营造技艺的当代转译。 从营造要义到图案隐喻,从笔墨实验到文化自觉,徽州建筑的双重密码正在被破解——那些挺立六百年的粉墙黛瓦,既是凝固的营造法式,更是流动的精神史诗。当写生笔触与古老砖雕产生共振,文化传承便获得了最鲜活的注脚。 (艺术设计系 文/唐洁 图/陈黎琰、陈心怿、朱士全、卞卡、唐洁、赵慧子 审核/季红霞) |